LinkedList
实现了List
接口,底层基于双向链表结构,数据量较大时随机访问数据时效率很低,但由于时链表结构;删除、插入数据效率很高。与ArrayList
特性刚好相反。开发过程中对于不同的业务场景应该选择合适的实现方法。
链表结构
链表结构常用的有三类:单向链表、双向链表、循环链表(单向循环,双向循环)。区别于数组结构,虽然同为线性数据结构,数组结构物理存储与逻辑存储上都呈线性关系;而链表只是在逻辑上呈线性关系。
单向链表结构图(自己画的,大致意思>.<):
1.数据Item + Next 指针(持有了下一个数据Item的引用,区别于C语言中指针)
2.从链头到链尾,链尾的Next指向Null
3.与双向链表不同,单链表只能头依次遍历,也说明了,查询效率低的特点
双向链表结构(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):
1.与单向链表不同双向链表中多了一个Prev指针,即数据Item + Next + Prev,Next指向向一个数据Item,而Prev指向前一个数据。Head数据的Prev指向Null,而链尾的Next同样指向Null。
2双向链表的遍历是双向的,LinkedList
底层使用了双向链表,当查找对应Index下的数据Item时,会判断Index处于链表的前半段还是后半段(index >> 1),从而选择遍历方向。
1.单向循环链表没有链头与链尾的区分,相当于链尾的Next指针指向了Head。
2.因为是闭环的,没有单链表那样有链头与链尾的严格区分,每一个Item都可以充当链头与链尾。
LinkedList 继承关系(图片来自网络,不知道具体作者,侵删):
LinkedList
的底层实现,已经由原来的 循环双向链表 改为 双向链表 (具体是从1.6之后还是1.7之后,没有具体去查看)。
LinkedList 结构与常量
JDK1.8
中的源码实现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public class LinkedList<E>
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<E>
implements List<E>, Deque<E>, Cloneable, java.io.Serializable
{
//元素的个数
transient int size = 0;
//头部指针(持有引用,不同于C语言中指针概念)
transient Node<E> first;
//尾部指针
transient Node<E> last;
//构造函数
public LinkedList() {
}
}
既然LinkedList
是基于双向链表实现的,就不得不提到,源码中定义元素的内部类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<E> {
E item;//元素本身
Node<E> next;//后继指针,持有后一个Item的引用
Node<E> prev;//前驱指针,持有前一个Item的引用
//可以看出Node包含了前后元素的信息,这是实现双向链表的重要组成
Node(Node<E> prev, E element, Node<E> next) {
this.item = element;
this.next = next;
this.prev = prev;
}
}
```
#### 增加元素操作
```java
public boolean add(E e) {
//普通增加元素,直接添加到链表的尾部
linkLast(e);
return true;
}
/**
* Links e as last element.
*/
void linkLast(E e) {
final Node<E> l = last;
final 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l, e, null);
last = newNode;
if (l == null)
first = newNode;
else
l.next = newNode;
size++;
modCount++;
}
1.因为增加的元素是到链表的尾部,那么这个元素作为最后一个元素 Next必然指向Nullfinal 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l, e, null);
2.判断是否为空链表,如果是,则新增的这个元素变为头部,如果不是,则原先的last后继指针Next指向这个元素Item,Item的Next指向空。代码中很容易理解
指定Index插入元素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/**
* Inserts the specified element at the specified position in this list.
* Shifts the element currently at that position (if any) and any
* subsequent elements to the right (adds one to their indices).
*/
//将指定的元素插入此列表中的指定位置
//将当前位置(如果有)和任何位置的元素移位
//右侧的后续元素(在其索引中增加一个)(源码中解释)
public void add(int index, E element) {
//检查是否越界
checkPositionIndex(index);
//判断要插入的位置是否恰好为链表的尾部(index == size)
//如果是,则相(add())方法
if (index == size)
linkLast(element);
else
linkBefore(element, node(index));
}
private void checkPositionIndex(int index) {
//检查越界的方法,抛出异常
if (!isPositionIndex(index))
throw new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(outOfBoundsMsg(index));
}
private boolean isPositionIndex(int index) {
//很简单的判断方法,写法值得借鉴
return index >= 0 && index <= size;
}
/**
* Inserts element e before non-null Node succ.
*/
void linkBefore(E e, Node<E> succ) {
// assert succ != null;
//借助了pred作为过渡,将对应index的元素(非空)的前驱暂存
//结合Node的实现方法可以看出,被插入的Item的Next指向了succ,而Item的前驱指向了pred(也即succ的前驱)
final Node<E> pred = succ.prev;
final 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pred, e, succ);
succ.prev = newNode;
//pred为空,即succ的前驱指向为空,则succ为链头节点(first)
if (pred == null)
//判断插入的位置是不是链头
first = newNode;
else
//原本succ前驱指向的数据Item的后继Next指向新插入的Item(newNode)(有点绕),至此新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
pred.next = newNode;
//size自增,插入完成
size++;
modCount++;
}
Node<E> node(int index) {
// assert isElementIndex(index);
//双向链表可以从双向遍历,判断了index处于整个链表的位置(前半部、后半部),效率上考虑
//从而决定遍历的方向(遍历所有元素,效率较低0(N))
if (index < (size >> 1)) {
Node<E> x = first;
for (int i = 0; i < index; i++)
x = x.next;
return x;
} else {
Node<E> x = last;
for (int i = size - 1; i > index; i--)
x = x.prev;
return x;
}
}
总结:
1.添加元素时(非空),直接添加到链表的尾部,修改原来链尾元素的后继(Next
)指向为所添加的元素Item,Item的Next指向为null
,并且Item的前驱(Prev
)指向原本为链尾的元素。
2.指定Index
的位置插入元素涉及到链表的遍历,判断Index
位于整个链表的前半部还是后半部(index >> 1),选择遍历的方向,效率上有一定的缇升。考虑到最坏的情况,至少要遍历半张链表(对应index
插入时),相比于ArrayList
效率低很多。
3.元素的插入,就是旧节点的断开与新节点创建的过程。借助pred
暂时保存将要插入的位置index
对应的元数据succ
(非空)的前驱指向succ.prev
。创建的新节点newNode
,final 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pred, e, succ);
;可以看出实例化时,将原数据succ
的前驱指向succ.prev
作为新节点的前驱prev
,succ
作为新节点newNode
的后继next
的指向。对pred
判空,如果不为空,则pred.next = newNode;
(修改原本succ前驱指向的数据Item的后继Next
指向新插入的Item(newNode))。size++
自增,至此新的节点与关系生成。如下示意图(来源网络,侵删):
删除操作
1 | //删除链头 |
总结:
1.删除操作,同插入操作类似,原先节点前驱Prev
与后继Next
的指向断开,将需要删除的元素置空。重新建立联系。
2.对比于ArrayList
的随机访问快,而频繁的插入和删除较慢。LinkedList
的插入删除较快,随机访问较慢;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准确,通过源码可以看出,LinkedList
在指定位置插入和删除元素同样需要遍历元素,只不过由于底层使用的双向链表,可以通过index
判断遍历的顺序(从链头或者链尾)。但是ArrayList
会有扩容,数据copy
的过程,因此LinkedList
的插入删除是相对于ArrayList
的操作效率高,至于高多少,在数据量很大的时候会有体现。(没有具体测试)
获取元素
1 | //获取链头元素 |
总结:
1.对于指定元素的获取,可以看出,要遍历链表,虽然判断了元素属于链表的前部还是后半部,当元素量大时,频繁的获取效率会受到影响,不同于ArrayList的数组,通过下标可以直接返回数据。这也是为什么,LinkedList
随机访问元素效率不高的原因(数据量大时)
2.日常的开发选择中,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选择LinkedList
或是ArrayList
。要求随机访问频繁选用ArrayList
而需要频繁的插入删除则LinkedList
,(数据量大时对于指定位置的插入和删除,效率是要高于ArrayList
的,但也会存在遍历的情况,所以仅仅的是相对的,笼统的说LinkedList
的插入于删除效率高,个人认为说法并不是很严谨。。。)。
思考
LinkedList
由于底层的双向链表,除了不在指定index
的位置上插入和删除元素,效率是很高的,没有了ArrayList
的扩容与,数据的copy
过程。对照源码可以了解,插入与删除的操作到底经历了哪些过程,有利于理解为什么说LinkedList
的插入与删除效率高(相对的概念),当然也要看到,指定位置的元素操作,也存在遍历的耗时过程。往下看一点,也许能收获的更多。。。(水平有限,仅仅记录一下个人的理解)